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正能量的艺术传达(6)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4 18: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应该指出,正能量不独是含有政治内容的东西,它是普遍的人间正气。例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应该指出,正能量不独是含有政治内容的东西,它是普遍的人间正气。例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这是于谦表白自己人格高尚清白的诗。诗中透出了伟大的人间正气和力量。这样的诗更具有普遍意义。如:“本是天边五彩霞,乘风飘落作银花。红尘难保身如玉,亦把高洁示万家。”(《咏雪》)“红柳如霞最可人,曾经卧雪孕清魂。不随苑里名花闹,只在堤边暗点春。”(《红柳》)“海上离家山上行,散如丝絮聚如峰。世人莫道浑无力,曾载春雷第一声。”(《云》)“行人口罩等街长,日色朦胧只暗黄。我到林边惊望眼,雾霾深处墨梅香。”(《京都路上所见》)这些大自然中蕴涵的正能量,一样令人振奋,给人鼓舞。而且,这些东西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有利于我们去观察、去体悟、去扑捉。

(二)胸存大爱所谓胸存大爱,即要有“兼济天下”之情怀。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之情怀,就是大爱。如何才有大爱?我以为,首先要看到人间之善。知道他人之善、甚至天地之善,才会感恩,才会报之以爱。一个人的大爱,往往体现在小事上。《中华诗词》今年第七期刊登了齐蕊霞的《为母亲洗脚》:“捧起双足濯去尘,膝前顿感愧于心。涛涛母爱长江水,我奉娘亲只一盆。”这首诗后来被评为当月的佳作之一,并由编辑进行了点评。作者由给母亲洗脚这件小事说起,联系到母恩和孝心的大主题。同时,由一盆水联想到一江水,对比明显,感情真实,说服力强,让人过目不忘。应该指出,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称为一切善的基础。和这首诗一样,许多诗的感人,是因作者的情感动人。还有王敏成先生的《蒲公英》:“山野出身苦,花黄掩困愁。娇儿方育就,转眼已白头。”此诗以拟人手法写蒲公英,刻画了一位乡村母亲的伟大形象。这也是作者自己善念使然,孝心使然。记得2007年的一天,时任吉林省农安县县委书记的张焕秋,给我写了一帧书法,内容是我的《春日喜雨》:“坐闻风雨夜敲庐,似读平生最爱书。喜是春来除旱象,非关田有与田无。”这首诗是我在农安县人武部当政委期间,春季大旱,忽然一天夜里下起大雨,我便挪了一把椅子,坐在走廊的窗下,听起雨来,越听越高兴,然后写了此诗。焕秋书记告诉我,他非常喜欢这个尾句,“非关田有与田无”,道出了一种境界,一种无私的大爱精神。这件事也给我很大触动,即我们写诗之人,要时时心存大爱,对人、对事,乃至对大自然都要心存敬畏,赋予爱意。还有一次,我去桂林的一个溶洞———冠岩。暗河漆黑一片,我们打着手电筒在暗河里划船。乘船走在暗河中间,忽然,有一段遇到了浅滩,船走得很慢。这时,我用手电筒照了一下船下浅滩,发现里面的石子。一个念头产生了:这石子从来没有见过外面的阳光,或许从来就不知这个世界还有光明吧?于是,我随手抓起一枚。也许是机缘吧,当我想抓第二枚时,船已起动,再也够不到石子了。出了洞之后,我把这枚石子,放到山坡有阳光的地方。然后,写下我在洞里的吟诗《桂林冠岩暗河行》:“牵缆履阶山腹行,时闻脚下暗河声。撷取一枚石出洞,让它知道有光明。”这首诗没有任何雕饰,却赢得许多好评。也许,这就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吧。

大爱或爱心,有时就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准绳。“皇家权重自通灵,能贿神仙到九重。七十二场浇墓雨,一场不是济苍生。”(《闻清东陵每年下七十二场浇陵雨》)这是作者到清东陵参观,听导游说起一件事:东陵地区风调雨顺,每年要下“七十二场浇陵雨”,“五天一小场,十天一大场,却从来不下冰雹,也从来不刮龙卷风。”并说这是受皇封。后来,作者上网一查,清东陵地区果真降雨丰富,年平均降水量达968.5毫米,高出周边地区许多。对于这件事,许多人都称其为奇,也有人羡慕东陵的风水好,更多的人则不做太多的思考,一笑了之。而作者却认为,这虽是传说,但也说明一个问题——皇家总是先为自己着想,不但生前就用几十年的工夫大修陵园,连天上的雨水也要多占。雨水,是

YinYuanZongHeng普济天下苍生的,而这里的“七十二场浇陵雨”却一场也不是。由于诗人的逆向思维,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使作品新颖别致。同时,也有力鞭挞了昔日皇家把天下作为私有、大搞特权和家天下的做法。可见,心中有大爱,笔下才有正能量。

文章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yxllysj.cn/qikandaodu/2020/0814/464.html

上一篇:医学机器人教育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史记》的叙事学考察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