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赵耶利及其琴学贡献考论(3)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3 17: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指诀》(《弹琴古手法》)一卷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指诀》一卷,唐道士赵邪利撰。一名《弹琴古手法》。”《玉海》卷一一〇《音

(三)《指诀》(《弹琴古手法》)一卷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指诀》一卷,唐道士赵邪利撰。一名《弹琴古手法》。”《玉海》卷一一〇《音乐》

:“《艺文志》乐类:赵邪利《琴叙谱》九卷,《琴手势谱》一卷。《书目》又有《古手法》一卷。”又:唐赵邪利“《弹琴右手法》一卷,论指法四百余言。”《宋史·艺文志》:“赵邦利《弹琴手势谱》一卷,又《弹琴右手法》一卷”

《指诀》,又名《弹琴古手法》,亦简称《古手法》。《宋史》则录作“右手法”,《直斋书录解题》等作“古手法”,疑《宋史》“右”为“古”字之讹。《玉海》引《书目》文字,说明《崇文书目》亦载此书。

(四)《胡笳五弄谱》《执法象》《琴法》等

《胡笳五弄谱》《执法象》见于《太平御览》引文(见上引文),二种不见于目录文献,他书亦无征引。《乐书》卷一二八“胡弄”条:“刘琨世为乐吏,制《胡笳五弄》,赵耶利所修者也。”笔者猜测二者应该有一定关系,赵耶利《胡笳五弄谱》可能是对刘琨《胡笳五弄》的改编或增补。就《执法象》书名看,似仍与弹琴方法、手势等有关,未知是否即《琴手势谱》或《指诀》其中一种,亦或为赵耶利另一部琴学著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乐类载“《琴法》一卷,越赵耶挈撰”不知是否即赵耶利《琴叙谱》。

三、赵耶利琴学理论及其贡献

赵耶利不仅以琴艺“见重海内”,在琴谱撰修及琴学理论方面亦颇有造诣,是南北朝隋唐时期古琴艺术承前启后的代表琴家,其琴学思想及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指出了吴声、蜀声及其风格特点

据笔者掌握的材料看,赵氏首次提出了隋唐时期琴乐吴声、蜀声问题。所谓吴声、蜀声主要指吴(江南)、蜀两地古琴音乐风格及审美的不同:吴声清宛,蜀声躁急,带有明显的地域风格特点。赵耶利作为北方琴学的代表人物,于截然相反的两种琴乐风格无所偏颇,皆持赞赏肯定态度,其不执一隅的批评态度甚为可贵,所具琴学审美意识亦超乎常人之上。恰如李祥霆先生所言,“赵耶利的美学观正是一位艺术风格极宽的大音乐家的美学观,在唐代古琴艺术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吴声、蜀声理论对当时及后人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崇文总目》载僧道英《琴德谱》一卷,该书“述吴、蜀异音及辩析指法,道英与赵邪利同时,盖从邪利所授”。僧道英著述亦论及“吴、蜀异音”,内容大概是对其师赵耶利吴声、蜀声理论的阐发,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赵氏吴声、蜀声理论的影响。《乐书》卷一四三“琴声下”载,琴声有“胡笳声、止息声、吴声、蜀声”等,已将吴、蜀琴风作为与传统胡笳声等并列的琴乐类别。

吴声、蜀声两种琴乐风格与吴、蜀两地斫琴方法亦或相关。《乐书》卷一四二《琴制》:“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谅,吴称沈镣、张越。霄、谅清雅而沈细,镣、越虚鸣而响亮。”《云烟过眼录》卷四“古今斫琴名手”:“唐雷霄、雷威、雷珏、郭亮,并蜀人。张钺、沈鐐皆江南人。”二书皆载唐代斫琴名家以蜀、吴(江南)两地最为著名,蜀地制琴清雅沉细,吴(江南)人斫琴虚鸣响亮,或琴中蜀声、吴声与两地斫琴特点亦有关联。赵耶利以古琴艺术大家的敏感和风范,首次指出了吴声、蜀声两种具有地域风格的琴乐流派的存在,并对二家的风格加以肯定,这一理论对研究隋唐时期古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名参古今,推动文字谱、减字谱的发展

就笔者掌握的文献看,赵耶利在琴谱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玉海》卷一〇五《音乐》:“琴则有桓谭、孔衍之操,刘氏、周氏、陈怀、赵邪利之谱。”指出赵氏于古琴之功以琴谱为最。《乐书》卷一二八“胡弄”条:“刘琨世为乐吏,制《胡笳五弄》,赵耶利所修者也。”《琴史》等又载:蔡邕有《蔡氏五弄》,“而古者手势所象,本于《蔡氏五弄》,赵耶利所修也”。按此,赵耶利当是以汉、南朝旧有琴谱、“手势”为本,在蔡邕、刘琨等前代琴家琴谱基础上重加修订,或并有所创制,形成新的琴曲乐谱。《乐纂》及《琴史》载赵耶利修正旧有琴谱数十弄,“削俗归雅,传之谱录”;又“作谱两卷”以授生徒,至宋朱长文撰《琴史》时仍然流传于世,是赵氏于修定、编写琴谱之外,又撰有新的琴谱。明《太音大全集》(《太古遗音》)卷五言及琴谱渊源流变:“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世。赵耶利出谱两帙,名参古今,寻者易知。先贤制作,意取周备,然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后曹柔作减字法,尤为易晓也。”赵耶利制谱“名参古今”,说明其制谱参酌古谱,又加以创新、发展,从而使新谱具有了“易知”的特点。隋唐时期正是文字谱演变和减字谱产生的重要阶段,而较古谱“易知”正是减字谱的优点所在。古籍中多次载及赵耶利以古谱为本,修谱、作谱、传谱,大概正是在不断修订、编撰琴谱的探索,使琴谱逐渐变得更为“易知”,促进了“尤为易晓”的减字谱的产生。

文章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yxllysj.cn/qikandaodu/2020/0723/389.html

上一篇:学缘传承 谱系编织 ——上海音乐学院2018首期
下一篇:立足乡土打造基层理论宣讲“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