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女性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5 05:3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女性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魏国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北京)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57(2007)01-0039-03作者简介:魏国英(1946一),女,北京人,北

女性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魏国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北京)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57(2007)01-0039-03作者简介:魏国英(1946一),女,北京人,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校刊主编,编审。20世纪后二十年,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走过了艰难起步与不断发展的时期。进入21世纪,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女性学理论已成当务之急。在此,我仅就女性学理论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思考,请方家指正。一、关于“女性学"和“妇女学”“妇女学”名称,沿用许久。但我认为,这门学科应改称为“女性学”。这是因为,其一,这门学科是从性别的角度,把人类的一半作为客体对象来研究,称“女性学”要比称“妇女学”更科学、更准确。其二,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女性”是一个超越社会关系泛指“女人”的合适概念。应该说,在当下习惯话语中,“女性”与“妇女”两词在内涵上没有本质的区分,但是,在外延上确乎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妇女”被多用来指称那些有一定年龄和经历的女人,或有婚史的女人;而“女性”涵盖的范围要大些,它既可指称已婚的女人,也可以指称未婚的女子,还可包括未成年的少女、女童等[1](PlO)。这样的界说,当然是基于中国文化的背景。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妇女”、“女性”、“女子”等语词有着不同的含义。英语中,对“woman”、“female”、“feminism”等词语的界说,也有地域和民族的差异,我们在使用时,也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加以理解和把握。二、“女性学”、“女性研究”、“女性主义”、“社会性别学”之区别在目前中国的文化与学术背景下,我认为,“女性学”、“女性研究”、“女性主义”、“社会性别学”,是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女性学”与一般“女性研究”的区别在于,“学”者,乃是相对系统、完整、逻辑地阐释其研究对象的知识系统与理论体系之谓也。简言之,它是一门关于女性的本质、特征、存在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整体性的科学。“女性研究”一般是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出发(比如心理、文学、历史、教育等等),对女性某一方面的行为或特征、生存发展面临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的个别、局部的研究。它一般是在既有学科范围内进行的,并逐步形成了该学科中以女性为对象的分支学科,例如,女性心理学、女性文学与批评、女性教育学、断代妇女史,等等。当然,“女性学”与“女性研究”之间,是既相互“自治”又相互“整合”的。首先,两者的学科特点不尽一致;其次,“女性研究”的成果,经过转化和提升,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女性学的某种理论元素。譬如,女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女性学”对女性本质与特征的研究,涉及女性的自然心理与社会心理,但它不能取代或涵盖女性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同样,女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不能全盘地搬人“女性学”。然而,一39—女性心理学对两性心理差异的认识,对某些女性特质特征的解析,却为“女性学”描绘整体的女性图景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而“女性学”对女性本体形而上的理论概括,也成了寻觅女性心理变化发展动因的不可或缺的视角。因此,“女性学”与各学科的女性研究,是互补的、互动的。要建设科学的“女性学”,离不开各既有学科女性研究的支撑。只有各学科的女性分支学科不断创新,“女性学”学科建设才能永葆发展活力。近年,有学者借鉴国外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提出“社会性别学”。还有学者主张建立“妇女与社会性别学”。我认为,“女性学”与“社会性别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和概念。因为,“社会性别学”是以性别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强调的是对社会性别制度、社会性别关系和社会性别建构的研究”[2],与“女性学”不能混为一谈,亦不能越俎代庖。有论者认为,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学”是吸取了国外的经验[3](P29):一方面关注妇女又不拘泥于一个性别问题,将妇女置于了两性社会性别关系的框架,并在同其他系统的相关联系中去考察;另一方面,它在关注社会性别议题时,又不至于将妇女问题淹没。我以为,这个学理上的愿望是好的。然而,毋庸置疑,在“社会性别”这个大概念下,实际涵盖了男性与女性两个基本分类,倘若把一个子概念与母概念并列起来加以阐述,这个学科逻辑起点的规定就将遇到麻烦,它的概念与体系也将出现某种混乱。当然,研究女性离不开社会性别的理论与方法,社会性别研究也不能忽略对女性的解析,但作为两个相关学科,它们毕竟是由不同的“元问题”生发出的不同系统,虽有交叉渗透,互为依存,密切关联,但还是不宜相互替代。如果说在学科初创时期,理论、概念和命名的歧出甚至混乱是难以避免的,那么在日后的建设发展中,准确与科学地界定基本概念,则是学科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学科走向成熟的前提。如果连命名都处于含混、摇摆、朝令夕改之中,或老是跟着国外某些理论亦步亦趋,那就难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女性学了。“女性主义”(feminism),准确地说应称之为“西方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它是泛指西方争取男女平等的理想、理论和实践于一身的社会运动。虽说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纷呈,但它寻觅女性成为“第二性”的缘由,以及探讨实现男女平等的现实路径的一些成果,还是为解析整体的女性生存与发展,提一40一供了不少理论元素。可以说,我国的女性学,既吸收了西方女性主义的思想营养,又在完成着对女性本体认识的更集中、更系统的概括。三、关于“女性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女性理论研究的对象,经历了从“运动”到“问题”再到“人”的转变。[4]众所周知,我国的女性理论研究是与妇女运动相伴而生的,在上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女性研究的焦点是“妇女运动”。1980年代后,女性研究开始更多的关注“妇女和女性问题”,集中是女性发展及事实上的男女平等问题。到了90年代后期,则较多转入从“人”的角度,即从作为人的一半的“女人”的角度来研究女性问题。“女性学”研究的对象是“女人”——“自觉的实践活动着的女人”的见解,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当然,“运动”、“问题”和“人”,都在女性学研究范围之内。但比较而言,从“人”的视角切人,揭示女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和有别于男性的自身特征,显然更接近女性研究和女性学学科建构的逻辑起点。因为,任何女性问题的产生、演变和解决,诸如男女平等和女性社会解放的彻底实现,都是需要以女性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为依据的。只有解决了女性的本体论问题,才能解决女性的价值论和发展论问题。四、“社会性别分析法"的长处与局限“女性学”理论的创建和阐释机制,应该源自实事求是的观察思考和科学唯物的研究方法。一般说来,方法是在认识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发生联系的中介。这就决定了一切方法都有两个特点:在主观方面,它受着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支配;在客观方面,它反映着特定认识对象的属性与特点。如今,科学研究的方法已相当完备,它自高而低可分为哲学的方法、一般科学的方法和特殊科学的方法三个层次。按照这种分类,如果把女性学研究方法看作一个系统的话,它的基本观察和思考方法是“性别一社会性别”的历史主义方法,亦即从“人”出发,以男性为参照,对女性加以聚焦,从而解答女性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等问题。因为对象的特殊性,往往决定学科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女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女性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

文章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yxllysj.cn/qikandaodu/2020/1005/554.html

上一篇:《现代民族学》一书评介
下一篇:人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