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提升品质:让教学从有效走向长效(3)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1 10: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课程改革向纵深处发展的今天,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推崇,但真正要使当前课堂教学除了考虑短期的实效性外,进一步提升教学品质,让学生

在课程改革向纵深处发展的今天,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推崇,但真正要使当前课堂教学除了考虑短期的实效性外,进一步提升教学品质,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即产生教学的长期效应,就必须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素养,并通过交流和反思,增长教学实践智慧,从而使教学的有效性和人本性和谐统一.

在平时的教学测试评估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执教的班级,在单元测验中成绩遥遥领先,但在后续的检测中却成绩平平.依据范梅南的现象学理论,其背后一定存在深层的原因.为此,笔者走进课堂,用专业的眼光加以观察,用理论的视野加以分析,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探索,得出了一些个人的想法和观点,愿与同行探讨.1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找到提升品质的依据依据有效教学理论,支撑有效教学行为的四个要素是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和关注结果.因为教学行为的起点在学生,如果教学脱离了学情,一切就流于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展示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为达成教学目标保驾护航.当然,倘若教学缺乏反馈环节,教学的有效性就无从判断.衡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从对多少学生有效、对学生哪些方面有效、对学生多大程度有效、对学生多长时间内有效等多个维度加以考量,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品质的问题.所谓数学教学品质是指数学教学对人影响的广泛程度、深刻程度、持久程度、有用程度.数学教学品质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数学知识技能教学层次,重在解决是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二是数学思想方法层次,重在解决用怎样的思想与方法做的问题;三是数学思维教学层次,重在解决怎样想到这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四是数学精神与文化教学层次,重在促进学生心智、个性、观念、精神等和谐协调地发展.可见,真正要使数学教学从短期效应走向长期效应,提升教学品质是必然的选择.2整体构建知识网络,找到提升品质的抓手从大量的课例中发现,一线老师面对激烈的应试竞争,过于关注教学的短期成绩,常把“创设情境,增强体验”评价为教学效率低下,认为不如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以赢得更多的教学时间作强化训练,增强应试的实战效果.目前流行的做法是编制所谓的学案,即把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转化为例题和练习,让学生不断的听讲、模仿和操练,直到熟练掌握,但由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多数学生处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因此,稍过一些时间,学生的遗忘现象极为严重,思想方法系统混乱,长此以往,由于缺乏教学品质的熏陶,学生的心智发展迟缓,思维品质难以优化.案例1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1)向量的加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其运算结果均为向量,你能各自找出一些物理模型吗?(如力、速度的分解与合成;S=tV、F=ma等)(2)如果一物体在力F作用下产生位移S,F与S成θ角,当θ分别取0°、60°、90°、120°、180°时,力所做的功分别等于多少?(唤起回忆:W=|F||S|·cosθ)F与S都是向量,W是什么量?如果把W看成是F与S的积,记为F·S,你能得出怎样的关系?(W是标量,F·S=|F||S|·cosθ)(3)通过上述物理背景的研究,你能估计出数学中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怎样定义?它与前面几种运算有什么区别?(两个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数量,而不是向量)(4)两个实数相乘的法则、几何意义、运算性质、运算律分别是什么?你能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相应的知识吗?(注意同类性迁移还是拓展性迁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建立起新旧知识的合理与本质的联系,才是有意义学习,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认识反复穿梭于新旧知识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这种实质性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克服因突兀带来的学习心理上的不适应,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3关注学生思维过程,找到提升品质的归宿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分为经历、模仿和发现、探索两个层次,以倡导师生互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数学活动经验,但从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十分明显.例如,复习旧知识与形成新知识之间,缺乏思维突破过程的设计;许多问题情境存在着“去数学”的现象,从而成为一种时尚摆设,难以起到相应的教学功能.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多数教师只关注短期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没有把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过程性目标的终极价值.其实,只有在问题情境中引起学生困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反省、评判、察觉、明辨和认同,从而提高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才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教学的品质.案例2 在数列的习题课中,我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不为零,前n项的和记作Sn,且满足S9=S2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如何加以解决?学生初探:(1)由a1+a2+…+a9=a1+a2+…+a23得a10+a11+…+a23=0;(2)a10+a23=0;(3)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则由9a1+36d=23a1+23×11d,得2a1+31d=0;(4)若a1>0,则d<0;若a1<0,则d>0;(5)当a1>0时,Sn有最大值;当a1<0时,Sn有最小值.教师呼应:我向大家出示的结论与同学们得出的类似:(1)S32=0;(2)若a1>0,则当n=16时,Sn最大;若a1<0,则当n=16时,Sn最小.大家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这一结论呢?有的同学从下标性质入手,合理配凑;有的从基本量入手,求解方程;有的则从函数形态入手,数形结合.由于思维起点不同,学生解题的策略也会有差异,这正是宏观整合知识结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优化思维品质的最佳时机,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比较和总结,能引发思维的“共振”,促进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把题设中S9=S23改为Sm=Sk(m≠k),能得出什么结论?改为一般情形后,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函数思想的优势便显现出来了,由因a1≠0,故d≠0.考虑函数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且其图象过原点.易得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方程为由此得Sm+k=0.设a1>0,若m+k为偶数,则当时,Sn最大,若m+k为奇数,则当时,Sn最大;设a1<0,若m+k为偶数,则当时,Sn最小,若m+k为奇数,则当时,Sn最小.这样以一道典型例题为基本素材,让学生由相同的题设,提不同的问题;解相同的题目,找不同的思路;变同一个问题,得不同的结论,从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种想象空间,以展示学生的思维、个性和才华,享受成功探觅后的喜悦,提升教学的品质.4关注知识的附加值,找到提升品质的途径安德森在《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一书中,把认知过程维度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和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记忆主要是针对一些知识的基本要素,理解就是指把握主干知识的整体框架和内在联系,运用和分析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评价和创造主要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有关自我认知的意识和调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追求教学的短期效应,教给学生一些孤立的、表面的、静态的知识,而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最受用,影响最深远的知识却缺乏高度的重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怎样的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最有价值,进而教给学生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知识.案例3 函数的的概念教学.函数的认知可分为如下六个层次.记忆层次:知道函数的变量说和对应说的概念.理解层次:理解引入函数对应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理解函数的三个要素及其关系,会判断一个对应是否为函数.运用层次:能利用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独立完成书本上的问题与练习.分析层次:理解引入函数对应说的原因与基本方法,认识到函数的相关概念和符号对进一步有效研究函数性质的重要性.评价层次:理解引入函数相关概念和符号对研究函数性质的必要性、合理性与内在的逻辑性;能感受由函数的变量说发展到对应说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的自然美、联系美、简洁美和抽象美.创造层次:能从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领悟到数学从常量到变量发展过程中人们采用的策略与方法,如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能自主探索、建构函数的相关概念、函数的表示,弄清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在讲完函数表示法的概念和例题后,我要求学生作一个归纳总结,由于教材例题和练习的局限性,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列举法、解析法和图像法可以相互转化,于是我利用必修1(苏教版)P32的探究·拓展的第10题,引出狄利克雷函数要求学生研究其图像,经过一番探索后发现,其图像象“电子云”一般无法画出,学生中发出了阵阵惊呼声,待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时,由于它的奇异性,又多次掀起了教学的高潮,从而体现了函数形式化定义的数学价值,强化了符号化思想,感受了数学的内在魅力,从而引导学生对函数的认识逐渐上升到评价层次.在研究方程时,遇到这样一道习题:就m的不同取值,讨论方程2x2-x+m=0在区间[-1,1]上根的个数.多数学生分类讨论陷入困境,引导学生把它转化为函数来分析,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问题就显得简洁明了了.在研究不等式时,碰到这样一道习题:已知a,b,c∈(-1,1),求证ab+bc+ca+1>0.开始几乎所有学生都束手无策,如果把不等式的左边看成关于某个元的函数,如f(a)=(b+c)a+bc+1,问题就变得豁然开朗了.通过这样不断的渗透,结合复习时的专题训练,引领学生对函数的认识逐步上升到创造层次.在课程改革向纵深处发展的今天,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推崇,但真正要使当前课堂教学除了考虑短期的实效性外,进一步提升教学品质,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即产生教学的长期效应,就必须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素养,并通过交流和反思,增长教学实践智慧,从而使教学的有效性和人本性和谐统一.参考文献[1] 李昌官.数学优秀课成长的基础、过程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1(8).[2]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3] 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文章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yxllysj.cn/qikandaodu/2020/0911/510.html

上一篇:做一个慎独之人——自育自学理论在《品德与社
下一篇:灵动课堂 心随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