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普通语义学理论在自媒体传播中的现实意义(3)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1 10:4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自媒体的语言特征及其对交流带来的影响 自媒体为使用者带来诸多便利,使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能够通过自媒体发布消息,使交流、交往变得更为灵活、多

自媒体的语言特征及其对交流带来的影响

自媒体为使用者带来诸多便利,使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能够通过自媒体发布消息,使交流、交往变得更为灵活、多样,但是也同时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假新闻增多、垃圾信息泛滥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影响,和自媒体独特的传播特征分不开。

首先,自媒体每次发布的信息量较少,低容量信息很难全面、客观地表达事件的来龙去脉,相对片面的信息难以使信息接受者全面了解客观真相;其次,虽然已经推行实名制,但是在自媒体世界中,用户还是拥有很大的信息发布自由度,而且很多人为了吸引网民的眼球获得高转发率,倾向于发布带有刺激性的信息;最后,自媒体传播极具个性化,很多自媒体信息并不是简单地描述一个事件或事物,而是在表达发布者自身的感触、情绪,附加于事件、事物表述之上的情绪通过自媒体很容易在网民间蔓延,容易引发网民的非理性情绪,更不利于信息的客观传播。可见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征,受传播特性的限制,人们通过自媒体语言看到的通常是事实的一个片段、截面、部分,并且会带有发布者的主观倾向。碎片化特征已经成为自媒体语言公认的缺陷,如何规范自媒体用语、净化自媒体语言环境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

普通语义学理论对自媒体语言的借鉴意义

普通语义学认为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评价的基础环境与手段,并且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人们的语言运用方式决定了自身与他人、环境的关系。自媒体语言已经成为我们描述非语言世界的手段之一,但其碎片化特征会对交流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营造更加客观、纯净的语言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普通语义学的相关理论主张对此有着借鉴意义。

正确运用语言,减少误解与纠纷是普通语义学的重要目标,柯日布斯基主张一种“客观现实的态度”,即一种“着眼于事实而不是着眼于语言的态度”,③这是语言能够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针对这一目标,普通语义学发展了其学说体系,下面结合普通语义学的几个基本原理探讨如何规范自媒体用语。

首先,普通语义学的非同一性原理认为任何事件在时间过程中都不是同一的,比如“特朗普”和“特朗普”不同,因为2016年11月9日,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胜利。由于事物千差万别,任何同一性的认识必然会导致评价的偏差乃至错误,这提醒自媒体用户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与现实的对应关系。

其次,普通语义学的非全原理是指语言与其表述的现实不可能完全一致,因为现实事物具有无限多样性特征,而语言总是有限的。非全原理提醒着人们注意那些脱离实际、以偏概全的表述,提高辨别片面、不科学语言的意识。如果人人都能够更加理性,那么自媒体传播中的语言运用将会更加科学。

再次,普通语义学的自我反射原理是指由于语言具有自我反射的能力,可以做出关于一个陈述的陈述,这个陈述又是关于另一个陈述的陈述,此过程可以无穷类推。语言表达距离最初的客观事实越远,偏差也就越大,经过多轮转发和评论的信息距离最初的事实难免存在偏差。对此,借鉴普通语义学的主张,我们应该对夸大、抽象的自媒体信息保持警惕,并且在自己发布信息时注意所描述事物的外延的准确性。

普通语义学理论在自媒体传播中的可行性探讨

普通语义学的理论主张对于解决由自媒体语言的碎片化特征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普通语义学学科的复杂性,其理论在自媒体传播中的具体可行性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接下来笔者通过普通语义学理论主张和自媒体传播之间的两对矛盾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普通语义学理性、科学的追求与自媒体传播的感性诉求之间产生矛盾。普通语义学者认为“最为科学、可以实证的语言是科学用语,如2×2=4,100℃,无论天主教徒、工人、资本家对其理解都是一致的。”④普通语义学者力求使语言能够为现实“拍照”,不允许模糊不清的表述。但是自媒体要的是个性见解与感悟的表达,普通语义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的模糊性,而语言的诗意、表现力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此。

其次,语义分析法与自媒体语言简洁、随性的特点形成一对矛盾。普通语义学者认为语言的抽象过程是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所以提出通过重视事物外延来提高表述科学性。如在“外延五法”中列出五种表述方法,即在词后添加“等等”、将词语编码、标注日期、加连词符、加引号等,如“特朗普”和“特朗普”用的是标注日期的方法。“外延五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语言运用更加准确,但并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同时自媒体传播带有随性特点,可以利用工作、出行的短暂空闲时间简洁地发布所见所闻所感,此时外延法不太适合语言运用的实际要求。

文章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yxllysj.cn/qikandaodu/2020/0911/507.html

上一篇:卷首语
下一篇:教学生做慎思笃行的人